01
什么是自我认知?
自我认知(self-cognition)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,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。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、期望、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。
02
为什么要重视自我认知?
我们的认知偏差频繁发生,然而,这种偏差并非是高估自己,恰恰相反,更多的是徘徊、犹疑、不自信,导致很多事情尚未开始已然结束。
◆明明是头部企业销冠的城市总,却为学历门槛而辗转反侧、心中郁结;
◆拥有顶级专业能力、语言能力和社会资源的35岁精英,为是否离开月薪2万的国企而思考了5年;
◆从业2年的双一流硕士一再坚持我不做销售,只要跟销售沾边儿的岗位一概不碰;
◆购买简历优化的第一诉求是一周之内找到高层管理、薪资翻倍的工作,而不是着眼当前的经历梳理;
上述这些困扰和偏差,导致很多人在求职时,目标脱离实际、低于实际、甚至压根没有了方向。
03
从哪些角度进行自我认知
过去:对过去经历的认知,弄清楚哪些经历是优势,哪些是劣势,哪些是可迁移能力等;
现在:对求职市场的认知,了解城市、行业、企业、市场需求的真实现状;
未来:对未来发展的认知,明确职业规划、实现规划、阶段目标等;
04
猎聘顾问在客户认知里
所扮演的角色
1.守护者
对求职者而言自信大于一切。尽管对方市场竞争力不是最强的,但是方向选择和自身能力相匹配,这时,与其让求职者知道自己能力不足的真相而丧失自信,倒不如继续保持对方的自我认知,坚定自身选择从而驱动自我成长和能力提升,这反而能帮他争取更多的求职机会和可能。
案例:
C先生,35+岁,二线城市,大专学历,国企5年,创业8年,躺平2年,求职意向是互联网行业销售总监。
一位很客气、同时也很坚定的客户,10年前淘宝副业已经年入百万,辞职后专心创业却接连受挫,有行业影响、疫情影响,当然也有自身局限;虽然太久未回归职场,对于职场规则及市场需求虽然生涩,但并没有丝毫的创业失败的颓废。
在呈现行业数据、核心胜任力及能力迁移后,仍然坚定大中型平台营销Leader的角色。对于C先生而言,需要有一个缓冲过渡,比如成熟平台的营销模式与氛围。
然而,当前他更需要保留当前的这份意愿和自信,所以在沟通咨询时,我更侧重在认同、赞扬他的选择和方向,而不是上来就直接打压他能力脱节,因为从后续市场的反馈中,自然能让他逐渐感受市场,精确目标,再逐渐贴合实际。虽然你高估了你的实力,但你选对了道路,我有义务守护你的意愿和自信,帮你守住你正确的认知

2.共情者
千人千面的求职者,我从不一概而论。也许常人所以为的某些荒诞想法,只是因为还不了解真实原因,多以同理心、从对方角度来看待,可能又是另外一种结果。
案例:
J女士,35+岁,一线城市,双一流本硕,通信行业顶级企业10+年软件项目开发与管理,求职意向是准一线城市软件项目管理。
刚开始的时候,我很不理解,为什么客户愿意接受之前薪资的30%,相对于企业规模、发展空间等方面,客户更关注离家远近、是否加班等因素;沟通中,客户清晰的逻辑与沉稳,也没有让我体会到是躺平的心态,反而是对生活的不断追求。
于是,我选择了倾听,果然,客户更多的是考虑上小学的孩子,创业期的丈夫,身体开始出状况的老人们。
不仅如此,客户也为自己的未来创业做了清晰规划,在哪个阶段如何通过什么方式达成。
我庆幸自己选对了角色,并非每次求职咨询都要以拯救苍生的心态,让客户被迫接受各种成型的观念,而忽略了事业之外的因素,有时只是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就好。

3.反对者
每个找我咨询的求职者,我平均都会给出2-3个反对观点,在不影响自信前提下,关键的改进建议,是对客户很有影响力的提升,当然,必须是有深度的建议。
案例:
Z先生,30+岁,一线城市,双一流本硕,汽车行业头部品牌5年技术专家、项目管理,千亿级企业8个月战略项目总监,求职意向是朝阳行业战略副总。
客户非常重视这次的求职,经过4个多小时的电话沟通,我发现客户求职方向有偏差,8个月的战略执行是无法支撑头部战略输出的,该岗位平均战略经验是5至10年,还不算跨领域、年龄、经验、短板等其他因素。
沟通过程中,客户强调内容全部围绕战略,甚至不惜用专业的战略术语来包装前面6年的项目管理,并且要求简历通篇要体现顶端战略内容和项目集群管理。
于是,又经历了1多个小时沟通铺垫后,我直言当前选择现在很危险,打算以短期的战略执行来撬动更高的战略输出岗位,不现实也不容易达到,而且作为新能源电池领域的优秀技术专家和20亿项目交付者,改了多次简历却没有投出过一份,是否应该让市场来验证一下我们的选择呢?
经过短暂的沉默,客户表达了认同,也坦承了对未来的迷惘;最终我们选择的方向是,短期,拥有技术和战略优势的项目统筹者,中长期,持续战略输出的领域决策者。
如果对方选错了道路,那么对不起,我要捍卫正确的职业路径,而不是客诉率,这才是对每个求职者的尊重和负责。